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05:24    次浏览
[摘要]“从高速车转入低速电动汽车,我认为是一个正确的选择。”王德伦告诉记者。“我有这样一个情节,也有这样一个信心,要将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销往美国,让侨居在美国的华人开上自己的汽车。”在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工作8年之后,王德伦的这种情节愈发强烈。王德伦在美国生活了10年,如果说这10年对他有何影响,除了深谙美国汽车研发制造的全过程,更坚定了他回国造车的念想。他说那是一代人的情怀,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他希望看到国产品牌的弯道超车,而这其中也当有王德伦自己一手打造的汽车品牌。 回国造车是一种情怀对整个中国汽车工业而言,1994年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一年。这一年里国家出台了《汽车工业发展政策》,这份产业政策除了重新定位了国内汽车产业发展方向,更大的突破在于国家鼓励私人购买汽车,当时的媒体报道以“标志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启动”来评价这项政策发布。而另一方面国人也不得不直面一个现实,1993年国内市场全年消费汽车总量不过168万辆,其中轿车仅40余万辆,这其中德国大众就占据了43%的轿车市场。到1994年跨国车企纷纷逐鹿国内汽车市场,作为最早进驻的大众汽车是此时最大的受益者。1994年6月23日,北京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举行,美国的通用、福特、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等世界著名车企悉数参展。作为美国汽车界在中国市场的幸运者,克莱斯勒与北京吉普汽车公司的合作也收得满盆满钵。据1994年《国际经济与贸易》杂志报道,这家在当时颇具争议的合资企业每年组装近万台切诺基,成为当时克莱斯勒在海外唯一盈利的合资车企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,不仅国外难见中国品牌,就是国内市场国产品牌也尚在襁褓。